科创心得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创新 >> 科创心得 >> 正文

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025年度“揭榜挂帅”擂台赛获奖团队经验分享

日期: 2025-11-04

浏览量: 21

吴宽宽团队——面向极地航运的抗冰浮标创新方案

当面向北极航道保障的“挑战杯”赛题发布,我们团队依托二十年渤海冰区研究的技术积累,毅然揭榜参赛。那一刻,我们深切体会到将科研成果与国家极地战略需求相结合的使命感,也意识到肩上的责任——不仅要攻克技术难关,更要让方案真正服务于工程实际。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与708所专家深入交流,逐渐理解了“平衡安全与经济”这一诉求背后的深层含义。从最初的设计构想到后期的方案优化,每一步都是对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验。尤其是在面对极地复杂环境带来的技术挑战时,我们学会了在坚持与调整之间寻找最优路径,也体会到将理论积累转化为可行方案的不易与成就感。最终,我们的抗冰浮标方案因“思路明确、内容完整、可行性较高”获得了企业专家的高度认可。

回头看这次“揭榜挂帅”擂台赛,从最初对着北极航线发愁,到做出完整的抗冰浮标方案,创新从不是空想,而是踩在问题上向上走。 好的科创不只是技术亮眼,更要贴着需求走。我们想和学弟学妹说,别怕课题难,北极航运的“卡脖子”问题,看似遥远,可当我们把“抗冰浮标”拆成“结构设计”“供电”“预报”三个小目标,一步步啃,再难的挑战也会变清晰。敢闯、肯钻,哪怕每次只推进一小步,最终也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科创路!


樊星烁团队——基于机器学习的微孔膜气体分离性能预测模型

面对“基于机器学习的微孔膜气体分离性能预测”这一前沿课题,我们团队在樊星烁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探索之旅。从最初对材料性能与机器学习结合的懵懂,到最终构建出精准的预测模型,这段经历不仅让我们掌握了竞赛的核心逻辑,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将一个复杂科学问题转化为引人入胜的研究故事。在与全国优秀学子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既见识了诸多创新案例,也完成了一次对自我能力的深度锤炼。

这段旅程中,最宝贵的不是最终的模型指标,而是整个能力提升的过程。我们经历了从理论推导到代码实现的完整循环,在一次次调试中优化算法,在反复推敲中完善表达。从最初只能罗列数据,到最终能够清晰讲述一个完整的技术故事——这个过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优秀的科研不仅需要严谨的计算,更需要有温度的表达。

基于这段真切的体会,我们想对学弟学妹说:请相信自己,提前准备——只要有一个好的想法,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不必等待完美再出发,重要的是勇敢迈出第一步。在这个充满可能的舞台上,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未知的边界,去创造新颖的解法,去发现更多的可能,去追寻属于你们的精彩!


杨姝琪团队——光伏发电系统的智能化故障检测和运维大模型

当“光伏发电系统的智能化故障检测与运维”成为”挑战杯“的命题,我们一支由杨姝琪带领的跨专业团队便迅速集结。来自人工智能、电气工程等不同方向的成员,因共同的目标而凝聚:用我们的智慧,为清洁能源的稳定运行贡献一份力量。这于我们而言,早已超越一场竞赛,更是一次将课堂所学付诸实践的真实考验,一次跨越学科壁垒的探索之旅。

回望这段科研岁月,最珍贵的并非最终的模型与代码,而是过程中那些真实的触动。我们曾面对海量数据无从下手,也曾为调试参数反复验证至深夜。但正是这些时刻,让我们发现自身的潜能远超预期。每当有成员遇到瓶颈,总有人主动伸出援手;每当取得微小进展,整个团队都会为之振奋。这些点点滴滴让我们深信:科研从无坦途,但团队的力量能照亮前行的每一步。

基于这段宝贵的经历,我们想对学弟学妹们说:请不必畏惧挑战杯的难度,我们最初亦是从零起步。无论是文献检索还是算法调试,过程中难免遭遇困境,甚至产生退缩的念头,但坚持过后便会发现,这一切都是宝贵的成长财富。请务必珍惜团队协作的机会,积极听取指导老师的建议。即便最终未能斩获奖项,过程中习得的技能与收获的情谊,已让我们满载而归。愿你们勇敢报名参与,亲身经历便是最大的收获!


白东升团队——基于内置传感器的储能电池无损检测系统

宁德时代发布的“储能电池在线无损电解液表征技术”命题,直指行业瓶颈。为攻克传统检测局限与原位技术不成熟这一核心痛点,我们团队应势而立,开启了聚焦于技术突破的科研征程。

回顾这段拼搏的日夜,最深的感受是科研之路贵在坚持、成于协作。面对技术路径不明确、周期紧迫的双重压力,我们曾屡次陷入瓶颈,但在刘安敏、颜洋、任雪峰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团队成员以实验室为“家”,在一次次调试、一次次复盘中彼此支撑、共同成长。这段经历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真正有价值的不仅是技术方案的成型,更是过程中对责任的担当、对未知的探索,以及团队之间不计付出的信任与默契。

想对学弟学妹们说:参赛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从产业真实痛点出发。与其问“技术多先进”,不如问“问题是否关键”。建议学弟学妹们多走进企业、研读行业报告,把科研做在产线需要的地方。这次经历让我们明白,能落地的技术,才有生命力。


苏航峰团队——海上风电桩基冲刷智能监测及预警

“海上风电桩基冲刷智能预警”——这项来自“挑战杯”的命题,以其在能源安全领域的重大意义,瞬间点燃了我们跨学科团队的创新引擎。来自不同专业的我们,为攻克同一技术难题而智慧碰撞、紧密协同。于我们而言,这不仅是一方竞技擂台,更是一个将知识从课本付诸工程实践的练兵场,一次跨越学科鸿沟的协同创新之旅。

从文献调研到模型构建,从算法调试到预警机制设计,整个过程充满了挑战。无数个在实验室并肩作战的日夜,我们经历过瓶颈期的迷茫,也品尝过突破时的欣喜。正是这段全力以赴的时光,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力量和科研探索的魅力——每一次思维的碰撞、每一个难题的攻克,都让我们对“创新”二字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回顾这段历程,我们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点子是一步步“磨”出来的。我们一开始的想法很空,在一次次的讨论、查资料,甚至推翻重来后,才慢慢变得清晰、可行。在组队的过程中,和不同专业的队友交流会学到新知识,收获新朋友。珍贵的不是名次,而是一群人为同一个目标努力的感觉。要勇于尝试,别怕想法不成熟,重要的是迈出第一步。过程里学到的比书本上更深刻。这会是你们一笔宝贵的财富。


郭子政团队——高速动车组关键承载结构载荷特征及载荷谱研究

当“挑战杯”的召唤传来,我们——一支由郭子政同学带领的跨学科团队,怀着共同的科研理想迅速集结。十名来自工程力学、海洋技术等不同专业的成员迅速集结,虽然背景各异,却因同一个目标而凝聚:为国家高铁发展尽一份青春之力。对我们而言,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次科研路上的淬炼与成长。在“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战略感召下,我们深知肩负的责任,也真切体会到将个人所学与国家需求相连的使命与光荣。

回顾这段经历,最珍贵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过程中那些真实的触动与成长。面对复杂的结构动力学与疲劳理论,我们从最初的迷茫到逐渐入门;调试算法时数十次的失败,教会我们坚持的意义;为了赶进度一起挑灯夜战的夜晚,加深了我们彼此的信任与默契。每当有成员遇到瓶颈,总有人主动伸出援手;每当取得一点进展,整个团队都会为之振奋。这些点点滴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科研之路从无坦途,但团队的力量能照亮前行的每一步。

基于这段宝贵的经历,我们想对学弟学妹们说:请勇敢跨出舒适区,拥抱未知的可能。不要害怕起步时的困难,每一个“不懂”都是成长的契机;珍惜团队中每一个人的独特视角,学会在合作中倾听、在争论中成长;更重要的是,保持一颗为真实世界解决问题的初心。愿每一位踏上科研之路的你,都能不负热爱,在挑战中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杜心怡团队——基于FPGA的低精度信号源ADC智能测试系统研发

当“精测智芯”团队正式组建的那一刻,我们便深知这个名字所承载的使命与追求。“精测”,代表着对数据精准不懈的追求,对现象深度洞察的执着;“智芯”,则象征着我们将智能科技的核心——芯片及其相关算法。剑指用最精准的测量技术,赋能最前沿的智能芯片设计与应用。对我们而言,这并非只是一个团队名称,更是我们科研道路上的行动纲领与精神坐标。

从实验室的仿真模拟到实际场景的测试验证,我们的围绕着“精”与“智”二字展开。无数个日夜,我们沉浸在代码的海洋里,反复推敲测量的精度,我们曾为纳米级的误差而辗转反侧,也曾为算法模型的优化而激烈讨论。正是这段专注于“精测智芯”的旅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精准是智能的基础,而智能又为测量开拓了无限可能。让我们对“精益求精,智创未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精测智芯”的每个人都想对学弟学妹们说些心里话,常言道“天下英雄如过江之鲫”,在这个英才辈出的时代,或许你们也曾觉得,梦想离自己很遥远。我们也怀揣忐忑,但最美妙之处,便是让我们在这个大有可为的时代里大有作为。相信你的好奇与坚持。勇于迈出第一步,你们的潜力远比想象的更大。愿你们也能找到自己热爱的方向,并全力以赴,书写你们自己的精彩篇章。